二、飛碟運作原理簡介
資料來源:UFOTV 製作的 Bob Lazar 紀錄片 http://youtu.be/IJolFbj8nc4
上面這個視頻,便是當時完整的紀錄片,第一部份介紹了外星人飛碟運作的原理,令人大開眼界。
現今科學界對於如何能跨越以光年計的廣大宇宙距離存疑【因此有些科學家認為外星人不可能來到地球】,因為如果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行進,太空船的質量將接近無限大,更不用提所需的推進燃料等似乎不可能解決的問題;然而 Lazar 說當然以人類的科技水平無法解決,而且更不是一般科學界困惑的「以接近光速線性行進來做星際旅行」。
見下圖。舉例來說,在我們的宇宙中,兩點之間最近的距離是直線;因此如果要從 A 點旅行到 B 點,最快的方式,我們都假設是以光速直線前進。
圖五:兩點間最短的距離是直線。
Lazar 則說,當面對時空(Space-Time)時,如果有能力產生強烈的重力場,兩點間最快的旅行方式則能夠以「扭曲/變形/折彎(distort/warp/bend)兩點間的時空結構,從而將兩點拉近」。重力場愈強烈,時空扭曲得愈厲害,兩點間的距離就愈短。如下面連續示意圖所示。
圖六:扭曲時空結構來拉近 A 點和 B 點
時空結構並不是虛無,而是一個實體(entity),可以被重力場扭曲。重力場也能扭曲光線,例如我們可以看到太陽背後的恆星(彎曲實線),如下圖所示,整個時空結構被太陽產生的重力場彎曲而使我們看到應該被太陽遮住的星體(虛線)。
圖七:因太陽扭曲時空結構,從地球可見到太陽背後被遮住的星體
時空結構的扭曲我們可以觀察得到,但是無法做實驗,因為我們沒有能力產生足夠強的重力場來影響時空結構;目前為止,我們只知道大質量的星體如太陽、地球、月球能產生觀察得到的時空扭曲。因此,延續圖六所示,當人工產生的強烈重力場拉近 A 點和 B 點之間的距離之後,關掉重力場則可回復正常的時空結構,如下圖所示。用這個方式,可以用很少的線性運動而達到長距離旅行的目的:既不需要以接近光速旅行,也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就可以一下子跨越好幾光年的距離。
圖八:拉近兩點距離之後,關掉重力場,回復正常時空結構,來進行星際旅行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產生足夠強的重力場(gravitational field)?更精確一點的說法應該是,如何取用和放大重力場(access and amplify)。首先我們必須知道,什麼是重力場。關於重力場,有兩種主要理論:(一)重力是一種波;(二)目前被廣泛接受的主流理論,也就是一種次原子粒子(subatomic particle)叫做“重力子”(graviton)作用的結果,這一理論基本上是鬼扯蛋(total nonsense)。
重力其實是一種波,而且有兩種形式的重力波,A 重力和 B 重力。A 重力作用範圍很小(微觀),B 重力作用範圍廣(巨觀)。B 重力就是維繫地球圍繞太陽、月球圍繞地球的重力;但是我們對 A 重力比較不熟悉。
A 重力是束縛質子和中子綁在一起的小重力波,目前主流物理學界將它稱之為「強(核)作用力」(strong nuclear force)。因此,我們需要取用並放大 A 重力波來扭曲時空結構以達成星際旅行。A 重力事實上遠比 B 重力強多了,因為你只要向上跳起,便可以暫時脫離地球的 B 重力場,所以 B 重力場其實非常微弱。
找出 A 重力並不難,因為它存在於地球上或宇宙中所有物質的每一個原子的原子核中。但是,沒有已知的方式可以取用地球上任何元素之原子核裡的 A 重力,不管是自然元素還是合成元素。在地球上,原子數愈大的元素,愈不穩定且具有輻射性,而且只能在實驗室中合成,但是科學理論顯示,當原子數高到某一個數目時,會出現穩定的原子/元素;而德國某實驗室實驗表明,元素 109 的衰減(decay)期比元素 108 長,證實了這個趨勢。如此重的元素(原子數大=中子數、質子數、電子數目多)在地球上找不到,然而宇宙中大部分是雙星系統,或是其太陽遠比我們的太陽質量大多了的系統,因此那些星體系統中的元素也遠比地球上的多樣而且重。
這種穩定的重元素其 A 重力場事實上會超出原子範圍之外,因此可以取用,不管多麼小,都可以像放大電磁波一樣將之放大取用。
在地球上,重元素的合成是在粒子加速器中用原子/次原子粒子來撞擊穩定的較輕元素而產生。重元素較不穩定,當衰減時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包括 α 粒子、β 粒子、γ 射線等等輻射性物質。通常這種合成的重元素具輻射性,而且極不穩定(衰減期很短),因此無法大量合成(每次只能做出幾個原子)也很難觀測到什麼特性(衰減太快)。
但是,宇宙中其他地方存在穩定的重元素,原子數大約在 114 ~ 115 範圍,超出我們的週期表所列。115 以上,又變成不穩定元素,例如元素 116 的衰減期不到一秒鐘。所以,可取用 A 重力波的能量來源(power source)就是元素 115。下圖就是使用元素 115 作為燃料的核子反應爐模型(一半大小)。
圖九:飛碟上的核子反應爐『二分之一』模型
在這個小型粒子加速器中,元素 115 被當作目標,用質子來撞擊。當質子撞中原子核時,元素 115 變成元素 116,然後幾乎立即就衰減。元素 116 衰減時,釋放/輻射出來的是反物質(anti-matter)。當反物質與任何物質互相作用起反應時,會完全轉變成能量。通常物質快速轉變成能量的反應我們稱做『爆炸』(explosion)。下圖示範了不同物質爆炸的力度範圍。
(a)舊型原子彈的破壞範圍大約 2 英哩平方,其核分裂反應只有不到 1% 的核子物質被轉換成能量,例如 1945 年 8 月丟在長崎的原子彈;
(b)接下來是核融合反應的氫彈,其破壞範圍大約會是 20 英哩平方,也是只有不到 1% 的核子物質被轉換成能量;
(c)如果同樣丟長崎的原子彈使用了反物質,其破壞範圍會包括非洲、歐洲、亞洲,大到難以估計。由於完全滅絕反應(total annihilation reaction),核子物質 100% 被轉換成能量,這是當反物質和物質混合時反應產生的結果。
圖十:不同核子反應的破壞範圍
接下來 Lazar 詳細講解飛碟上的反應爐的運作原理。同時請參考圖九的模型。
(1)元素 115 被放置在三角錐形反應爐的頂端,塗黑部份,製作成三角形倒置於此。
(2)質子從右方的小型管道加速撞擊元素 115 的原子核,使之轉變成元素 116。
(3)元素 116 馬上衰減,釋放出反物質。三角錐反應爐內是真空。
(4)反物質被導向底部的目標物質,某種氣體。
(5)物質與反物質作用,完全滅絕而轉換成能量及大量的熱。
(6)這個熱能由底部的『熱-電轉換器』轉換成電能,效率為 100%。人類的許多人造衛星也有熱-電轉換器,但是效率極為低下。
因此,這個小巧的高效率反應爐提供了極大的能量,作為星際旅行的能量來源。由於元素 115 消耗得很慢,只需要 223 克(少於半磅)的量就能夠持續使用 20 ~ 30 年之久。元素 115 的熔點是攝氏 1740 度。在另一個訪談中,Lazar 提到美國軍方擁有 500 磅的元素 115,而當訪問者問他:「聽說你“帶”出來一些元素 115?」Lazar 回答:「無可奉告(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