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
1950 年 6 月 25 日,北韓領導人金日成入侵南韓,美軍在聯合國旗幟授權下投入戰爭,血戰三年後仍以僵局收場。
圖:金日成
金日成是如何獲得權力與半個朝鮮半島的?背後推手自然又是美國。二次大戰時,蘇聯屠夫史達林是美國的“盟友”,但是蘇共在遠東與日本有互不侵犯協定,即使美國與日本正在交戰。
三巨頭在德黑蘭和雅爾達會議會面時,羅斯福要求史達林對日宣戰,結束太平洋戰爭。史達林提出的條件是,美國必須提供武器、戰車、彈藥給他的遠東軍隊。羅斯福同意了,於是運送了 600 船的補給到蘇聯給蘇軍。
圖:德黑蘭會議 (上) 與雅爾達會議 (下) 的三巨頭
史達林直到太平洋戰爭結束前五天才對日本宣戰。1945 年 8 月 6 日,美國在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8 月 8 日蘇聯宣佈廢止日蘇中立條約,對日宣戰;8 月 9 日第二顆原子彈在長崎投下後,半夜裡蘇軍就入侵中國東北 (當時是日本控制下的偽滿州國)。8 月 15 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史達林接收東北的日軍武器裝備後,連同美國人提供的武器,一併交給了毛澤東;中國共產黨最終打敗了國民黨,赤化了全中國。說國民黨被美國盟友羅斯福背叛,一點也不冤枉他,有機會後文再敘。
圖:入侵中國的蘇軍
在此之前,朝鮮半島是日本的殖民地。1944 年 4 月,CFR 的期刊《外交事務》發表了一篇名為《戰後世界中的朝鮮半島》的文章,文中建議將朝鮮半島變成一個同盟國聯軍─包括蘇聯─共治的託管地 (trusteeship)。正式提出討論後,史達林當然同意,於是蘇聯統治北韓,美國則佔領南韓。
圖:二戰後的朝鮮半島利益劃分
史達林迅速利用金日成成立了北朝鮮共產政府,建立了 15 萬北韓軍隊與大量坦克戰機重砲。南韓則只有 1 萬 6 千人的軍隊及少量武器,沒有坦克,連反坦克機槍都沒有。因此當 1949 年毛澤東成功控制全中國後,金日成再無後顧之憂,便於 1950 年 1 月打著統一的名號,宣佈備戰。
這裡先岔題簡短講一下聯合國成立的經過。一戰後由於國會拒絕批准美國加入國際聯盟,推動成立下一個世界政府的重擔落在 1921 年成立的外交關係委員會。在國務院裡的 CFR 成員秘密成立了一個團體叫做 “Informal Agenda Group” (非正式議程組),他們故意用了這樣一個不起眼聽來無害的名字,避免引起國會的懷疑。
當聯合國成立大會於 1945 年在舊金山召開時,47 名美國代表團的成員中大部份都是 CFR 成員。成立大會上的秘書長希斯 (Alger Hiss) 事後證實是個蘇聯間諜。會後希斯直接飛到華府,在代表團的花言巧語之下,參議院沒有經過太多討論就認可聯合國憲章了。然後小洛克斐勒捐獻了八百五十萬美元買下紐約一塊地,作為聯合國總部新址;他的弟弟大衛洛克斐勒長期擔任 CFR 主席,而且始終保有榮譽主席的頭銜。
圖:1945 年在舊金山舉行的聯合國成立大會會場
圖:英國代表團簽聯合國憲章
聯合國成立後,為了授予凌駕國家之上的權力,需要使聯合國維持和平的正當性被合法化,因為聯合國憲章第一條『成立聯合國目的』明白寫著『為了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因此就有了韓戰──第一個打著聯合國旗幟的維和戰爭。雖然號稱各國聯軍,但 90% 聯合國軍隊由美軍組成,其他 15 國只是做做樣子而已。三年戰爭打下來,美軍傷亡人數超過五萬。
根據美國憲法,只有國會有權力宣戰,連總統都沒這個權力。但簽下聯合國憲章後,美國基本上將國會宣戰的權力交了出去,而且自從那以後,至今美國國會再也沒有正式對外宣戰過。打韓戰時,杜魯門總統根本沒有經過國會同意就出兵了,因為他說『這不是戰爭,這是個警察行動 (police action)。』
圖:杜魯門總統對於自己美生會員的身分非常驕傲
為何美國國會對杜魯門擅自出兵沒有抗議?因為國會裡的所謂『反聯合國者』同時也是堅定的『反共者』,太平洋戰爭時他們嚴厲抨擊杜魯門的國務院容許中國淪為共產國家 (事實上國務院是有意將中國推入共產主義懷抱),朝鮮半島的情況杜魯門則表現得好像要贖罪一般,派美軍阻止共產黨的蔓延,因此國會裡的反聯合國保守派人士不敢反對,就怕整個朝鮮半島落入金日成手中。
這是兩面手法。事實上控制美國政府的 CFR 根本無意對抗共產主義,這一點聯合國軍隊統帥麥克阿瑟將軍最清楚。麥克阿瑟將軍不僅成功阻擋了北韓的入侵,他甚至將北韓軍迫到鴨綠江邊。金日成向毛澤東求助,中共派兵參戰時,麥克阿瑟將軍下令將鴨綠江橋炸毀以阻擋人民解放軍過河,但他的命令被國防部長──馬歇爾將軍撤回。馬歇爾潛伏在政府內,專替 CFR 做扯後腿的事,從 1941 年珍珠港事變前隱瞞情報任其發生,1945--1949 年當國務卿時擔任駐中國特使,背後操縱將中國推向共產主義,到了韓戰當國防部長時繼續扯後腿,馬歇爾的惡行在參議員麥卡錫 (Joe McCarthy) 1951 年出版的《America’s Retreat from Victory: The Story of George Catlett Marshall》一書中被揭發,結果可想而知,麥卡錫聲譽受損後『早逝』,馬歇爾卻於 1953 年得到諾貝爾和平獎。
圖:1950 年 9 月麥克阿瑟將軍 (中坐者) 在麥金利山艦上觀察仁川戰事
對於馬歇爾撤銷他炸橋的命令,麥克阿瑟說:『我第一次明白我被禁止動用全部軍事力量來保護我的軍隊。對我來說,這很清楚預示了未來的悲劇結果,讓我震驚得無法言喻。』不久之後他就被解除職務了。
杜魯門在 1950 年的一份聲明中說:『我已下令第七艦隊防止任何台灣來的攻擊,我呼籲台灣的中國政府停止對大陸的所有海空攻擊行動,第七艦隊會確保這件事。』由於在台灣的蔣介石及國民黨軍隊不停地威脅要反攻大陸,杜魯門用第七艦隊確保了中共解放軍的側翼安全無虞,讓他們可以專心渡過鴨綠江。解放軍將領林彪事後說:『如果我沒有從華府得到保證他們會限制麥克阿瑟將軍對我軍補給線的報復性行動,我絕不會冒險下令進攻。』
圖:林彪
最諷刺的是,如果蘇聯真心要赤化整個朝鮮半島,當初在安理會對出兵韓國一事進行表決時,蘇聯就應該動用否決權,阻止聯合國出兵了。但表決那天蘇聯代表藉故缺席,即使聯合國秘書長特意邀請蘇聯大使馬利克 (Jacob Malik,1980 年逝世) 出席,馬利克仍然婉拒了。主流歷史學家將此事看成“蘇聯出紕漏”,但如果馬利克在這件事上真的犯了大錯,史達林早就將他砍了。
所以,韓戰到底是為了甚麼而打?跟哪邊勝利無關,韓戰是為了正當化聯合國“和平維持者”(peacekeeper) 的角色而打的。連平民傷亡一併計算,總共約有三百萬人死在這個世界政府的祭壇上,而三年戰爭結束時,南北韓的分界仍然回到原點─北緯 38 度線。
圖:打韓戰的美軍
題外話:注意 38 度線,3+8 = 11,又一魔法數字,3 百萬人犧牲。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停戰協議生效時間是 1918 年 11 月 11 日上午 11 點鐘,11+11+11 = 33,超級完美魔法數字,加上 3 個代表開啓魔法之門的數字 11,死亡人數士兵 9 百萬人,平民 7 百萬人,構成世界上首次的超大型犧牲儀式。戰場或戰區的英文叫做 theater,可不是巧合,已經明白告訴你那只是演戲而已。
留言列表